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类进化来的,进化过程大概是这样

IT新视野 0

2016年6月3日,美国《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的研究成果,揭开了肉鳍鱼类早期演化阶段的层层谜团,更加清晰地展现了鱼类向人类的进程。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希望螈”化石,揭示了魚鰭向人類手部的演化過程。該研究發表在2020年3月18日的《自然》雜誌。科學家已經徹底證實包括人類在內的脊索動物都是由肉鰭魚進化而來。

根據古生物學家王原、葉劍等人的解釋,從魚到人歷經4億年的進化過程大概是這樣:

生命是從海生命最先在海洋中發育,無脊椎動物的進化路程是原始單細胞動物→原始腔腸動物動物→原始扁形動物動物→原始線形動物動物→原始環節動物→原始軟體動物動物→原始節肢動物動物→原始棘皮動物動物,然後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出現無頜類的原始魚類。

在進化位置上應該比真正的魚類還原始。它們沒有下頜,攝食方法是將含有微小動物和沈積物的水吸入口中,多數生活在水里,因為身體像魚形動物,被稱為無頜魚類,後來無頜魚類出現,肉鰭魚就是其中的一種。

而在三億六千萬年前,那個時候,大海裡有很多可怕的食肉動物,肉鰭魚類為了躲避天敵,慢慢地遷移進化到陸地上,成為了四足脊索動物的共同祖先,包括人類,我們其實也是一隻“魚”。

肉鰭的內骨骼非常重要,沒有它們,魚類就不能支撐自己的身體,也就難以上陸。它們是四足脊椎動物,四肢就是從它們的肉鰭進化而來,從上臂到前臂分為肱骨、橈、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四足動物(Tetrapod)的肺是由魚鰾進化而來,而且結構非常複雜,適應了陸地環境,可以從空氣中攝取氧氣。化石證據表明動物腳趾數量在進化中逐漸減少。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魚”,基本都是輻鰭魚類和軟骨魚類,而從海洋走上陸地的肉鰭“魚”類,碩果僅存的現生物種幾乎都是四足動物——也包括你和我所屬的“智人”這個物種,其中只有8種還能稱得上是魚,除了6種肺魚以外,另外兩種就是西印度洋矛尾魚和印尼矛尾魚了。

矛尾魚的鰭則包裹著清晰的“胳膊”一樣的中軸骨骼,也更“有肉”。這些骨骼與四足類的四肢骨骼有著相同的起源,能夠一一對應。矛尾魚體內終生保留了一條充滿液體的脊索,而在其他脊椎動物中,脊索會骨化成為脊椎的一部分。

這些發現都更加佐證了四足脊索動物的祖先。不過矛尾魚也是現存的肉鰭魚類中,最早與其他夥伴分道揚鑣的一支,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沒有走上陸地,進化成脊索動物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矛尾魚也是經歷了億萬年演化走到今天的,並不會就是當年四足動物祖先的模樣。

我們可以發現,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這其實就是對陸地環境適應而出現的變化。(海納螈是最早的兩棲動物,剛由肉鰭魚類演化而來,然後兩棲類慢慢發展,最早的爬行類拉哥岩龍出現,最後出現似哺乳動物犬齒獸。)

之所以呈現這樣的進化路徑,是因為兩棲類面前仍然不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前進還是後退?是繼續發展陸生生活還是回到水生生活去?我們看到它們中間就有不同的選擇。

一些兩棲類選擇適應了陸地生活,進化了肺,完全脫離了水,爬行類祖先開始出現,而一些則選擇重回海洋,即使哺乳類已經誕生,這樣的選擇依然存在。但這些動物即使回到海洋也是用肺呼吸的,就算重返大海,也長不出鰓了。最特別的是海獺,還保留著跟陸生親戚一致的身體結構,四肢並沒變鰭。假如海獺是古生物的話我們都不一定能知道它是海洋生物

陸生脊椎動物這樣的行為至少發生了多次,包括海龜、鹹水鱷、海蛇、海牛/儒艮、鯨豚類、海豹/海獅/海象、海獺等。

在恐龍滅絕之後,哺乳類進行了一次殘酷的優勝劣汰的抉擇,胎生和哺乳成為了它們進化的方向,哺乳動物中的有袋類,卵生類都被迅速淘汰。

人類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進化過程當中脫穎而出,進化出來了發達的大腦,並且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生殖系統互相分離,學會了勞動,懂得了思考。

從肉鰭魚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然後到我們熟知的古猿,再到智人。人類通過4億年的進化才擁有了智慧。

人類如今依然在進化之中,比如在石器時代,原始人必須要擁有龐大的體型才能獲取到食物,公元前1.6萬年(1.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東部地中海的男性平均身高(下圖紅線)是1.79米,從那時一直到公元前4000年,男性身高持續下降至1.61米。

這是因為到了6000年前農業社會的形成,以及農耕取代漁獵的生活方式,人類不再擔心如何獲取獵物,這造成了人類平均身高的下降。

而現代人類大腦已經進化出了對面部對稱和高挑個頭的偏好,這種偏好儘管沒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還是在起作用,那些好看的人,總能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和繁殖機會,相反那些不好看的人,獲取資源和配偶的能力會下降,如此下去,人類的個子會變高,整體而言會更好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