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学家疑似发现恐龙DNA,却被引起质疑,争论焦点何在?

IT新视野 0

相信对于每一个古生物爱好者或者科幻迷来说,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为什么科学家还不克隆出恐龙来?

的确,让恐龙重现人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看到的一幕。可是,克隆并不是那么简单,复活恐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在复活恐龙的第一步,我们就遭遇到了滑铁卢:恐龙的DNA在哪?

中科院科学家疑似发现恐龙DNA,却被引起质疑,争论焦点何在?-第1张图片-IT新视野

我们都知道,复活恐龙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恐龙的遗传因子进行克隆。可是,问题就在于,我们始终没有得到恐龙的DNA。这是因为,DNA这种分子实在是太难保存了。

实际上,从一只动物死亡的那一刻开始,它体内的DNA就开始分解了。2012年一项关于鸵鸟骨骼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动物死后521年左右,其体内的DNA大概就有一半已经分解掉了。按照这个速率来计算,古生物学家最多只能恢复死亡时间不超过680万年的动物DNA序列。1972年,生物化学家林达尔计算过DNA中嘌呤的破坏速度,也显示中新世(2300-533万年前)的DNA很难保存下来。

现实是,我们目前的成果还不如这个理论。目前人类对完整基因组的发掘成果最多也只有380万年,其余的最早只有几十万年,距离最后一只恐龙所生活的6500万年前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不过,科学世界总是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今年年初的时候,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Alida Bailleul和她的同事们宣布,在对来自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的一块斯氏亚冠龙幼体软骨化石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原始蛋白质和软骨细胞。更惊人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了DNA的痕迹!

亚冠龙,是鸭嘴龙科下的一种恐龙,生活在7200万年 ~ 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成年亚冠龙体长9米左右,重达4吨。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刚才的用词了:我们发现的是DNA的痕迹,而不是确定的DNA。因为,他们只是检测到了被怀疑是DNA的大分子,其真正的身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确认。虽然他们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以往有些类似的发现最终都被证明只是被污染的化石样本,所以他们也选择了谨慎的说法。

中科院科学家疑似发现恐龙DNA,却被引起质疑,争论焦点何在?-第2张图片-IT新视野

就在Bailleul发表论文后不久,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科学家Renxing Liang领导的独立小组也发表了一篇报告:他们在同样生活在7000多万年前的尖角龙化石中有了一些发现。

不过,他的这一项研究结果却有可能给Bailleul带来坏消息。他们在尖角龙的化石上,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微生物。这证明,这块骨头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群,那么,这到底是这块头骨的独特现象,还是古生物化石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呢?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问题就来了:Bailleul发现的大分子结构,到底是恐龙自身的DNA、还是恐龙死亡后几千万年附着在化石上的微生物的DNA呢?正如Renxing Liang所说的那样:“即使只有微量的有机物可以被保存下来,那么检测起来的难度都无异于在干草堆里找到一根针一样有挑战性,于是就很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错误。”

不过,Bailleul并不以为然,她指出:“就目前而言,分子古生物学还是值得讨论的。”

当研究人员寻找远古生物分子的痕迹时,他们所利用的方法都是用来检测完整结构的,但那些古生物分子已经被破坏或者分解了,这种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呢?

恐龙的骨骼从鲜活生命的有机组织变成被矿物质硬化的化石过程,目前古生物学家还知之甚少。那么,几百几千万年后的微生物如何在这里生存,又有怎样的生存机制呢?这也是未知数。

微生物在动物化石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分子化石有哪些复杂的机制,也同样是一片很空白的领域。

正是因为这些未知数,所以双方在这方面的争辩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双方的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Bailleul对亚冠龙采用了DNA和染色的手段;而Renxing Liang则利用了DNA测序,却没有考察其微观结构。目前来看,这个争辩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

中科院科学家疑似发现恐龙DNA,却被引起质疑,争论焦点何在?-第3张图片-IT新视野

不管怎么说,大家的争辩都是为了科学,而不是小孩子吵架。就像Renxing Liang所说的:“就算最终检测结果证明那些大分子不是来自恐龙而是来自微生物,但这个发现依然重要。我们认为菌群参与了骨骼的保存和矿物质的置换,从而帮助恐龙遗骸成为化石。未来,关于曾经生活在恐龙骨骼内部的微生物群落的远古DNA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在骨骼逐渐变成化石和保存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当然,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如果结果证明那些分子真的是恐龙DNA,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天大的好消息。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像我们一样的科幻电影那些情节,而是通过对古生物DNA的研究确定古生物分类、了解古生物演化历程、重建古生物进化树。同时,通过DNA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古生物的颜色、生活习性等等信息。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一次发现能够确定是DNA,那也意味着以前对DNA保存时长的推测是不准确的,也意味着我们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上千万年前的古生物DNA。Bailleul表示:“我认为这种DNA保存的意外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因为,对于我们这些研究人员来说,目前研究的化石还非常少,需要更多的发掘和观察。”

当然了,他们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复活恐龙这件事。毕竟,如果真的能够完全复活它们,又何必费劲去研究DNA呢?相信对于每一个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复活恐龙也曾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这次的发现就算确认是恐龙DNA,也不足以复活恐龙。且不提DNA之外的克隆难题,单看这一次的DNA,也不是亚冠龙的完整DNA序列,而只是其中的片段。因此,距离利用DNA复活恐龙,我们还差得远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